新一代的万和春店面
比如,每个月总要吃上几次的万和春排骨米饭,居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从二十出头开始就吃万和春。
排骨米饭对于大多数青岛人来说就是北京的卤煮、天津的煎饼果子,兰州的拉面,美国的麦当劳。但是仔细想想又不完全是,因为和那些快餐相比,排骨米饭其实还算得上是大餐,特别是对当年还年轻的我们而言,吃排骨米饭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了。
第一次吃万和春大概是90年代初的事情,印象中是被小妹拖去的。小妹有俩特要好的闺蜜,其中一个新交了男朋友,拉着妹妹一起逛中山路。小妹那会恰好单着,就拽上了我这个小哥。或许是那个男孩想炫耀吧,逛累了就叫着大家去吃万和春,一路上还一直说万和春的老板是他的同学如何如何。那时的万和春对于每个月工资173块的我来说,的确是奢侈的。印象中那家万和春在曲阜路上,东边不远是蓝宝石,老青岛都知道不多说了;而西边则是青岛饭店!再往西,是山东第一家肯德基。处于这样的位置,如果认为万和春不是高消费,打死我也不信。
万和春老店
从此,爱上了万和春。
后来开始做销售,每天在青岛的大街小巷跑,东西南北几乎跑遍了青岛的角角落落。吃饭是所有业务员的重要功课,尤其是我们这些跑街的,去到多么陌生的地方,坐下来吃午饭实际上是为了歇歇脚。最常去的大概就是万和春了,虽然是快餐店,但是比很多的本土快餐要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基本不用等餐,端上桌就可以马上吃,不会耽误工作。至于口味,更是不用说,直到今天不认为有哪家排骨米饭能够比得上。
前段时间,有人给青岛的排骨米饭排了四大门派。如果真的要排江湖地位,阿甘看来,万和春一定是少林。因为这才是青岛排骨米饭的正宗。为什么呢?说个题外话。06年的时候在纺疗办公,有一次上午拜访完客户急匆匆赶回公司已经1点多了,想到1点半还有会,看看时间只剩下15分钟,脑子里就一个念头,吃排骨米饭。只有吃排骨米饭才能够保证吃饱吃好的同时,又可以在15分钟内结束战斗。恰好纺疗门口就有一家排骨米饭,什么品牌不记得了。于是停下车就进去,要了一个小份。然而,想不到的是,等了几分钟,桌上空空的,去问老板,老板说:“要加热。”
从来没遇到过万和春需要加热的时候。但是其他的排骨米饭,尤其是加菜的所谓新派排骨是要加热的!这就是正宗不正宗的第一差异了。其中的奥妙,直到很多年和万和春的掌舵人成为好友才搞清楚。其实,这正是万和春长盛不衰的根本。
品质一直是万和春成功的根。
虽然配方和工艺传承了近百年,但是和很多老传统一样,要想发扬光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也是许许多多非遗项目所面临的共同困惑。老的传统,百年传承,如何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发展,非遗就变成真正的遗产,往往面临着市场萎缩,难于开拓的窘境;而发展呢?又需要面对传统如何照进现实,发展不脱离根本的困惑。
万和春最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一方面,在经营理念上,在工艺、店面的装修布局上,在服务的诸多细节上,万和春始终不落伍,中规中矩却也不保守不守旧;而另一方面,在传统口味和传统工艺上,万和春又始终是用一种匠人精神在苛求自己。从创始人王世河先生根据百年的祖传配方,不断研究、摸索开始,到今天专业化的团队不停歇的打磨,几十年来,用匠人精神做好一块排骨,一直是万和春坚持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到了万和春的几代人,这种匠人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很早就认识万和春上一代的当家人王淑萍女士,但是一直保持着对长辈的一种敬畏,因为听到过她对品质的苛求。即便是在年过六旬之后,王董依旧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会在清晨四五点钟出发,去每一家连锁店亲自品尝当天的骨汤,以便确保每一份排米的纯正;而现在的当家人依旧继承着这种传统。一起工作过很多年,虽然是在其他的商业领域,但是无数次一起加班至深夜,排骨米饭几乎都是我们的加班餐,而无论是任何一家连锁店送来的排米,第一口汤入口,一定要进行品评,并且会第一时间电话告知店长,今天的出品是好还是不好,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从选材,到选择器皿,再到烹饪灶具,万和春在每一点上都力图做到最好。作为非遗的一分子,万和春从来不简单的是一个生意,而是一种真正的传承,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不仅仅是配方,更是一种精神。几十年不放开加盟,为的就是一碗有记忆的好排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