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艺术特色的探究角度
1.表达方式角度
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等。
2.表现手法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修辞手法角度
看是否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结构安排角度
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5.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处理是否合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6.语言运用角度
附:结构安排(材料安排+布局谋篇)
材料安排——材料组织的方式。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
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 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
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⑥从表现手法方面来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布局谋篇——铺垫、伏笔、过渡、照应、详略、衔接、主次、线索等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一)记叙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注意】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
2、叙述方式
顺叙:
①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文章气势贯通;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倒叙:增强文章感染力:①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②强调内容,表达情感,深化主旨;增强文章生动性:③富于变化,避免平淡。
插叙:
①补充说明作用,使内容更加丰富(使情节更加完整);②突出中心人物,使形象更加丰满;③铺垫照应作用,使结构更加严密; ④深化小说主题,使主题更加深刻;⑤行文富于变化(中断或停止),使情节更加波折。
补叙:
①解释说明,使主题表达充分;②补充丰富,使文章结构完整;③造成悬念(出人意料),使情节跌宕起伏。
(二)描写
1、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手法:
(1)从技巧角度看
①细描(工笔)与白描;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③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④正侧结合;⑤点面结合;⑥细节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突出环境特征;表达真挚情感;暗示寓意作用。⑦色彩的渲染烘托。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2)从修辞角度看: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3)从写景角度看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形、声、色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
写景顺序:分层写景(远近、高低、内外)。
【表现手法】
1、细节描写。
2、白描:文字简练单纯,突出景物或人物特点,简洁准确、生动传神。
3、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1)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抒发思想感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2)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丰富的联想空间。
4、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不同的两个事物(人)或一个事物(人)的两个不同方面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作用:(1)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事物特点。(2)形象鲜明,深化主题。
5、衬托: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1)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强化思想、感情。(2)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6、渲染: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多方面描绘某一事物,用来突出所要表达的对象。
作用:(1)营造氛围,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2)为行文设置铺垫。
7、想象(联想):联想,就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相关联或相似的事物、观念。想象,是以生活为基础,以记忆中的表象为起点,对所想象的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过程。
作用:(1)使文章内容丰富、形象丰满;(2)在形式上变化多姿,生动活泼。
9、扬抑: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
作用:(1)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2)欲擒故纵,曲折生动,引人入胜;(3)设置悬念,形成波澜。
10、类比: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说理方法)。
作用:(1)以浅寓深,更浅显形象地突出本体事物特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1、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暗示。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2、铺垫:先不把谜底揭开,通过叙事、写人、描景等,为下文张本(引出下文)。
作用:(1)烘托下文出现的主要人或事,使之更突出,主题得到深化。(2)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急切期待心理。
13、伏笔:在文章的前面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
作用:(1)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2)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14、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
作用: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15、正侧结合:
作用:(1)能够立体地塑造形象,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2)使故事情节发展张弛有度(正面描写使情节紧凑,侧面描写使情节舒缓);(3)使叙事过程详略得当,详写部分内容丰满,有血有肉。
16、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作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17、虚实结合:眼前为实,想象、回忆、虚构之事为虚。
作用:(1)更突出事物的特点;(2)更鲜明地刻画人物;(3)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18、点面结合:“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具体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描写(概括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作用:(1)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2)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19、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作用:(1)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2)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20、开门见山:
作用:(1)叙事,直接从事件的的某个环节写起,引人入胜;
(2)议论,直接表明观点,让读者一目了然。
21、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
作用:(1)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2)使语言辛辣幽默。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反语、双关等
【结构方法】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承上启下、首尾照应、伏笔、铺垫等
【注意】
1.要坚持记牢概念。
先要熟记各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布局谋篇、修辞手法等的概念,能够根据文本内容做出判断;然后就是注意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明白命题者的意图,准确选择答题的方向。
2.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以及布局谋篇等,都属于作品形式方面的要素,它们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因此,鉴赏表达技巧时,一定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分析,不能就技巧谈技巧,要立足文本。
3.要坚持同品味语言相结合。
在作品中,艺术技巧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此鉴赏艺术技巧时,也要与揣摩语言、品味语言结合在一起。
4.要坚持答题时的两个原则。
答题的基本原则就是“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这样可以防止漏写,也可以使条理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知识点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苦恼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约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约纳的后脑壳喷气。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想。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搔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要是能跟娘儿们谈一谈,那就更好。她们虽然都是蠢货,可是听不上两句就会哭起来。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我的小母马……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本文有删改)
契诃夫这篇小说有什么艺术特点,请进行简要分析。
(1)语言简练。小说用词简洁精炼,短句多,而寓意丰富,达到言简意赅效果。
(2)环境烘托。用昏暗的暮色和大片的湿雪来烘托约纳所处的社会环境之冷漠。
(3)讽刺手法。约纳渴望诉说失子之痛,却无人愿意倾听,只好对马进行诉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紧扣题目强调的“艺术特点”这一关键词,联系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进行分析即可。分析艺术特点常见的角度有:人物描写的手法、情节构思的技巧、环境描写的作用、语言风格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等。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老人就叹气,搔他的身子”不管是叙述还是语言描写都多用短句,语意丰富,简洁生动;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开头的环境描写既是自然环境,也暗含社会环境,用环境烘托人物的处境和遭遇,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
小说反复描写的一个重要情节就是车夫向乘客和同行叙述自己的失子之痛:“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在大家都对他的诉说不感兴趣之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没有人听约纳的诉说而马却静静地听着,这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物内心的孤独无助,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