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新,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一 文献综述
(一)日常生活与媒介实践日常生活
在西方传统中一直被认为是非本质现象,19世纪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涂尔干(Emile Durkheim)对日常生活的特定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但此时的社会学研究重心仍然是社会制度及社会行动,直到1930年代以后,随着现象学、符号互动论的崛起,社会学对平民的日常生活研究才全面展开,以至于日常生活研究的兴起,动摇了以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为代表的社会学宏大叙事范式(吴飞,2009a)。
(二)社会分层与阶层抗争
二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的边界界定
2.研究对象的阶层结构
(1)内部结构
(2)外部结构
a. 经济收入(绝对值与稳定性)
b. 社会资源(转型机会)
c. 社会保障(安全感)
(二)研究问题
在问题发现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回答三个层面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
1. 方法基础:
符号互动论是本文方法论的基础,这一理论继承了芝加哥学派重视微观和个案研究的传统,强调行动者对符号意义的创造能力。布鲁默(Herbert Blumer)为代表的符号互动论者极力反对实证主义的“硬性”或量化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主张直接探索丰富、多变、鲜活的经验世界,采用同情内省法(sympathetic introspection),提出启发性的概念(sensitizing concepts),基于经验世界来提取理论,并不断返回经验世界检验这些理论的意义(赵万里,徐敬怡,2007)。
搜集、整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材料,并对其进行归类、编码,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方法所遵循的思路。在这种思路的基础上,本文重心在于发现,而非验证。
2.数据获取:
3.方法设计:
(1)开放性编码
访谈、观察中搜集了大量的零散资料,对其进行初步编码,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处理,并确定二者之间的从属关系。
(2)主轴编码
完成开放式编码之后,运用“因果-现象-脉络-中介-互动策略-结果”这一模型把“阶层关系-阶层呈现-阶层抗争”三个主范畴进行关联,因果和中介为分析现象的条件,脉络为范畴性质的指标。通过这一方式基本建立本文的框架。
模糊的边界与多元的视角
(一)身份变迁:名人情结、专业人士与“交际花”
戴维德·卡尔(David Carr)归纳的专业主义五个标准范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认为专业的五个标准是“提供一种重要的服务;既有理论背景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技能(expertise);有特别的伦理维度(dimension),一般都明确写在实践规范中;有组织和内部约束的规则;职业人员要有较高程度的个人自治——独立判断权力”(吴飞,2013)。
(三)共同体:群体内部的融合与溢出
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在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均存在一致性,“相互之间的-共有的、有约束力的思想信念作为一个共同体自己的意志,就是这里应该被理解为默认一致(consensus)的概念。它就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成员团结在一起的特殊的社会力量和同情”(滕尼斯,1991/1999:71-72)。
(一)“底层”话语
Y:我发现,我现在除了拍片啥都不会。
N:会拍片就行了啊,每个人只要专注于一件事就够了。
Y:很矛盾啊,
N:有机会换一个岗位也好,这样人生会丰富很多。
Y:我倒是不排斥,只是广电江河日下,不出去,永远就是井底之蛙,自我陶醉,十年,太懒了,没有坚持学习。
(二)角色扮演与形象表演
(三)日常生活中呈现的“底层”共情
(一)弱者的武器:个人对机构“管理层”的抵抗
(二)从友好到敌意:对其他职业阶层的态度
六 结论与思考
本期执编 / 阿萨
订阅信息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国际新闻界》,国内邮发代号:82-849,欢迎您订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