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的“五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t孔子\t提出“仁、义、礼”,\t孟子\t延伸为“仁、义、礼、智”,汉代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他与五行说“金木水火土”,古人创作的“\t梅花篆字\t”、“梅报五福(平安、健康、幸福、快乐、长寿)”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它们的提出,是为了维护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因此掺杂了一些思想糟粕,需要我们批判性地继承其中的精华。上溯远古,“仁、义、礼、智、信”的造字也颇有意蕴。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仁”造字本义视人若已,同情包容

仁,甲骨文(人)+(二,等同、相等),表示人人相等,亦即等而视之,视人若已,将心比心,同情包容。造字本义:动词,尊重人道,相信人性相通,视人若已,同情包容,尤指强势者对弱势者的厚道。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人”写成“尸”。籀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有的籀文将“人”写成“千”(众多,代表众生)、“心”(慈爱)会意,表示心怀众生,宽容博爱。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还有一种解释:仁,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

(1).代表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3).作”丄“字用,为上。代表崇尚、提升、升华。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t孔子\t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t。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t成仁\t”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義”本义为出征前的隆重仪式

“義”是“儀”的本字。義,甲骨文(羊,即“祥”,祭祀占卜显示的吉兆)+(我,有利齿的戌,威猛战具),表示吉兆之战。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异体字(羊,即“祥”,祥和)加(弗,休战),表示休战和平,表达“道义”的另一层含义。造字本义:名词,出征前的隆重仪式,祭祀占卜,预测战争凶吉;如果神灵显示吉兆,则表明战争是仁道、公正的,神灵护佑的仁道之战。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汉字简化方案》另造指事字“义”,在“乂”(割、杀)上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杀得有理、杀得正当。当“義”的“仪式”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人”另造“儀”代替,表示程式庄严的典礼。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说文解字》: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羛,《墨翟书》义从弗。魏郡有羛阳乡,读若锜。今属邺,本内黄北二十里。意思是:义,我军威武的出征仪式。字形采用“我、羊”会义。羛,《墨翟书》上“義”字采用“弗”作边旁。魏郡有个地方叫“羛阳乡”,其“羛”字读作“锜”。该地现属鄴县,本来在内黃县北边二十里的地方。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礼本义为击鼓奏乐,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

“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像许多打着绳结的玉串)+(壴,有脚架的建鼓),表示击鼓献玉,敬奉神灵。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当“豊”作为单纯字件后,有的金文再加“示”(祭祀)另造“禮”,强调“禮”的“祭拜”含义;同时误将“玉串”和“建鼓”构成的金文,拆写成“曲”和“豆”,玉和鼓的形象消失。有的金文加“酉”(酒)另造“醴”,表示以美玉、美酒敬神。籀文综合将金文字形和,采取金文字形中的“示”,采用取金文字形中的“酉”(酒),并以“水”代替“酉”(酒),大大简化字形。造字本义:动词,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先和神灵。篆文承续金文字形。俗体隶书误将籀文字形中的“水”形写成“乙”形。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智”的本字是“知”

“知”是“智”的本字。矢,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箭,借代行猎、作战。知,甲骨文(干,武器,借代行猎、作战)+(口,谈论、传授)+(矢,武器,借代行猎、作战),表示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在远古时代,弯弓使箭是成年人的基本常识和重要经验。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省去“干”,简化字形。当“知”的形容词含义“聪明、有战略”消失后,金文再加“曰”(说,传授)另造“智”代替,强调谈论和传授经验。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曰”写成“白”(说明),并误将金文字形中的“干”写成“亏”。造字本义:动词,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隶书省去篆文字形中的“亏”,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白”写成“曰”。古人称精通行军作战为“智”,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称醒来感知清晰为“觉”;称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称简单无我、自然率性为“禅” 。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説文解字》:智,识詞也。从白,从亏,从知。 意思是:智,器物上可辨识的标志性文字。字形采用“白、亏、知”会义。

“信”的本义为许诺,发誓

信,金文(人)+(口,说话),表示开口许诺。有的金文(千)+(言,说话),表示用千言万语保证。造字本义:动词,许诺,发誓。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调整古匋字形的左右顺序。《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仁义礼智信”该作何解\t

“仁义礼智信”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念,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思想道德的教化与进步。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提出和确立的阶段。“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的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予以提倡。“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历代对仁义礼智信的解释都赋予不同时代内涵。

仁,诸恶莫作。义,众善奉行。礼,仁义道德的教育。智,仁义为本,明辨是非。信,诚实守信,人冇信而不立。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也作了很详尽的阐释。

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走西口》中的解释:

田家祖训: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公平合理是为信。

徐木匠:天下一统为仁;民族兴亡为义;自强不息为礼;福亏自赢为智;以义取利为信。

革命者:世界大同为仁;祖国山河为义;家国天下为礼;刚柔相济为智;一诺千金为信。

今天,我们依然在弘扬“仁义礼智信”的优良美德,并注入了新的时代含义。

仁义礼智信谁提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的通俗解释)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9月23日 14:54
下一篇 2022年9月23日 14:5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