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伟
研究生考试,正呈现“高考化”。研究生报名人数的逐年增加,其中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二战”“三战”乃至社会上人员,参加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其中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所谓“大龄研究生”在研究生结构比例中逐渐提升。事实上,“大龄研究生”的称谓,并不科学。并没有人规定“攻读研究生非得多年轻”,社会上的人也有提升学历提高能力的权利和需求。研究生毕业时,不管年龄大小,就业选择不能被人为设限。
企业在招聘时人为设“年龄槛”,固然有自身诉求考量,但其暴露出的用人观狭隘而功利。如今研究生毕业时“超过28岁”渐成趋势,企业“28岁以下槛”或者“35岁以下槛”,一来是挡住“育龄女员工”,二来是互联网企业有“招聘低龄码农”的诉求,互联网大厂流传着“码农35岁面临失业”的传说。如今国家正在破除各种就业歧视,“侵犯公民就业合法权益”的歧视性条款,传导到“研究生毕业生招聘端”,不仅扰乱了国家教育秩序,同时背离了“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初心。
研究生教育,是开发提升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很多人就业后选择全职读研究生,是在为未来“充电”赋能,对自己和国家社会都是好事。企业为了短视利益对“大龄研究生”人为设槛,未必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客观上还容易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随着延迟退休的逐步推行,所谓的“大龄研究生”已经成为“黄金人力资源”,他们经验更丰富、责任感更强,在单位、企业发展中很可能发挥更大作用。同时,高校也要改善研究生培养方式,多为“大龄研究生”就业提供助力,让更多毕业生“人尽其用”“发光发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