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约评论员 任然
近日,有网友建议进一步降低全国手机卡收费标准:“电信公司就是套路,刚开始办理卡有活动,用2年后又恢复原价,我们电信卡已经用习惯,我们每个人怎么可能轻易换号码,还有现在全国性,不管什么网络运营商普遍流量很少,分钟数很高,而且套餐收费标准很贵。”
对此,工信部回应称,已推动企业推出各种优惠资费方案和降费举措,下一步将督促企业改善资费方案,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广大用户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近几年,随着提速降费和携号转网的推进,电信服务的整体质量应该说有着明显进步。但网友反映的流量套餐费用贵、收费标准不透明、电话套餐通话时间长而流量少等问题,也确实还真实存在,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相关新闻下面的网友评论,就颇能说明问题。
媒体查询发现,时下许多流量套餐都规定了资费有效期为2年或1年,如双方无异议则到期后自动续约。但问题在于,消费者首次办理流量套餐的资费被美其名曰为打折后的优惠价,而过了有效期后,则恢复到要高出不少的“原价”。并且,这一点往往并没有进行明确告知,很容易被用户忽略。如有的电信套餐,需要点开页面上的“查看更多”才能看到年限说明。
这种设计,一方面以看似优惠的价格吸引了用户,减少了用户在办套餐时对高价的抵触;另一方面通过自动续约可完成对用户的长期绑定。因为即便恢复原价,用户不仅可能一时难以察觉,要变更也要遭遇续约期限的限制。
总之,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套餐,多少有误导消费者甚至给消费者挖坑的嫌疑。
事实上,提高电信服务和收费的透明度,一直是被重点整治的对象。如2018年,工信部就专门印发相关通知,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合理制定电信业务资费方案,并应列明资费结构、收费项目、有效期限等内容,做到简单清晰、用语规范、无歧义,同时要求做好资费“清单式”公示。但就现在来看,这方面显然仍还有“死角”和“潜规则”要破除。
除此之外,电话套餐的“内容”设计不够合理,也是另一大突出的“槽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不少套餐内的通话时间长而流量少,实用性大打折扣,忽视了用户对流量的刚需。
这次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提速降费之下,移动流量平均资费已由2014年的139元/G下降到2020年的4元/G,降幅超过95%。但是,在当前的5G时代,用户对流量的总需求大大提升,如果直接拿流量单价来比较,并不一定能够客观反映出消费者对于流量“降费”的真实获得感。
正如有网友调侃的,“以前1G能用15天,现在1G只能能用15秒”,即便流量单价大幅降低,但总流量消耗同样大幅增长,最终消费者所支付的流量成本,很可能不降反升。所以,评价用户的流量负担,不应该只考虑单价的降幅,而应综合评估流量总需求的变化。这也提醒,提速降费要有新的“精进”。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电话套餐在流量和通话时间上的分配。目前不少电话套餐都存在着通话时间长而流量少的尴尬,这与当前移动电话通话量持续降低,而移动流量需求快速增长形成明显的错位。显然,及时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对套餐中的通话时长和流量重新进行优化分配,才能真正提升用户的真实获得感。
这些消费者集中吐槽的问题,有些是新问题,有些则是老问题。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要让用户满意,关键无非还是少一点套路,多一些真诚。电信服务市场和消费者需求都在不断变化,服务的质量自然也还有提升的空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