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谓阨穷兼疾疹,蹉跎空得雪盈簪。开篇依然要提醒大家要注意防护呀。开卷有益,有些人充耳不闻,有些人奉为圭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之路。本篇就来聊聊董遇,字季直。
董遇是司隶弘农华阴人,他为人敦厚老实,向来热爱学习。兴平年间正好是李傕、郭汜祸乱关中的时候,董遇和他的哥哥董季中都依附于段煨,兴平元年(194年)、兴平二年(195年)这两年三辅地区的人真的是挣扎求存,有地震、蝗虫、旱灾这种天灾,也有人相食、战乱这种人祸。
“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闲,或为兵士所杀。”——《后汉书·献帝纪》
下至黎民百姓,上至百官公卿,过的都是忍饥挨饿的日子,官位在尚书郎之下的都要自己去采摘野生的谷物。在这种情况下董遇依然没有放弃读书,每次出去都要带着典籍,一有空闲时间就开始读书,哪怕兄长嘲笑他也坚持了下来。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间习读”——《三国志·王肃传》注引《魏略》
等到建安初,董遇被弘农郡察举为孝廉,接下来迁任黄门侍郎。曹操迎奉天子后,董遇负责为汉献帝刘协讲学,在这期间获得了刘协的信任,不过他的仕途并不顺畅。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董遇被曹操从许昌调到了邺城,迁任“冗散”,也就是闲散人员。这应该是因为耿纪、吉本等人作乱,杀害了丞相府长史王必,曹操震怒之下把身在的许昌百官都弄到邺城来了。
“至二十二年,许中百官矫制,遇虽不与谋,犹被录诣邺,转为冗散”——《三国志·王肃传》注引《魏略》
“王闻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山阳公载记》
曹操西征时董遇也在军中,在孟津的时候正好路过弘农王冢,“弘农王”指的是刘协的兄长刘辩,被鸩杀的那位。曹操看起来是打算去拜谒一下,身边的臣子都没什么好主意时,董遇越众而出,他指出刘辩作为天子不满一年,不能算作君王,所以不应该去拜谒,这也给了曹操台阶下,此事就这么揭过了。
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董遇出任郡守,还曾参与劝曹丕称帝事宜,那时他还是给事黄门侍郎。魏明帝曹叡时期董遇更加受重视,他回到朝中担任侍中、大司农,侍中一般是天子近臣担任的,可见董遇在彼时的待遇颇佳,最终在任上病逝。
董遇的主要贡献是注解经典书籍,曾为《道德经》作注,还擅长《春秋左氏传》,《隋书·经籍志》中也提到他曾注《周易》十卷,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佚失了。
“明帝时大司农弘农董遇等,亦历注经传,颇传於世。”——《三国志·王肃传》
他最出名的还是学习方法,他要求学生读书百遍,说出了“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种经典语句。在学生诉苦时间不够用的时候,董遇又总结了读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这依然是要求人们抓紧时间去读书。董遇还著有《朱墨别异》,但是没人能学会。
多读书,总是有用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