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的美,在其里而不在其表,需要您静静地置身其中,用脚步慢慢丈量,用目光细细搜寻,用心灵淡淡交融。蓦然回首,这才发现,已经与它的美,相逢于巷陌,惊艳于时光。比如,老城区的三复街。
三复街西起南大街,东迄府学门街,宽约4米,长约300米。关于此街街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据《洛阳老城街(地)名历史溯源和传说》中记载,三复街和成语“三复白圭”有关。孔子弟子南容读《诗经·大雅·抑》时,有所领悟:白玉若有了污渍,可以磨掉,而人若有了污点,就永远去不掉了,所以要慎独其身。孔子见南容悟性高,就把侄女嫁给了他。这就是《论语·先进》中“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的来龙去脉,也是三复街街名的来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三复街原名三府街,因三府衙门设在同一条街上,故称三府街。三府即河南府(以洛阳为中心的行政衙门,与开封府、怀庆府同级)、同知府(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抚绥民夷等事务)、通判府(监察和控制地方行政)。
两种说法,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三复街有深厚文化内涵,更彰显河洛文化历史的厚重。
三复街西头,是洛阳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南大街。
南大街上店铺林立,繁华热闹,烟火味儿十足,牛肉汤馆、饺子店、老洛阳烧饼铺刺激着人们的味蕾。马上该元宵节了,可以捎几斤元宵回去。
在南大街和三复街交叉口附近有两家元宵店,一家是马家三发元宵,在三复街口北;一家是东关孙家元宵,在三复街口南,两家店都是老字号,味儿各有千秋。
东关孙家元宵在洛阳已经开了20多年,最早在东关,后来迁址至南大街。有红枣、玫瑰、五仁、花生、枣泥、豆沙、菠萝、黑芝麻等,品种丰富,可现煮,也可外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萌萌哒的七彩小元宵,纯蔬菜水果榨汁制作,好看好吃,吃的时候,再来一勺桂花蜜,会更加美味。
三复街东头向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府文庙,来到这里,似乎感到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至。
河南府文庙始建于金元时期,以后历朝历代多次重修,为供奉和祭奠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也是河南府府学所在地。在全国范围内,建于金元时期的文庙很少,所以,河南府文庙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明清时期的河南府文庙是一座六进院落,内有山门、琉璃照壁、石桥等建筑。据《洛阳县志》载: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刘侯以司马郎中出守河南。厘蔽敷思于下,政通民和,乃饰修文庙,并在文庙大门东墙上嵌一大石碑,上书“奉旨,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落轿”阴文楷书。
如今的河南府文庙,有建筑二十余间,坐北朝南,自南向北呈阶梯式上升,布局规整。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式顶;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式顶,为文庙主体建筑。
三复街幽静古朴,行走其中,随处是斑驳的砖墙,老旧的青瓦,褪色的门牌,让人仿佛走进岁月深处,自己正走在儿时归家的路上。
短短一条三复街居然与数条小巷相交,其中,连市胡同的阮籍故居和御路街的徐培斋故居值得一看。
阮籍是竹林七贤核心人物之一,曾在洛阳生活了21年之久。其性情痴狂,常常惊世骇俗,演绎了“阮籍别嫂”“拆墙办公”“穷途而哭”“青眼白眼”“一醉六十天”“醉卧美娘边”等诸多历史典故。阮籍故居位于连市胡同6号,这里是东汉、魏晋时期都亭驿的遗址。阮籍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青砖灰瓦的小四合院,院子不大,却是缅怀魏晋风度,了解河洛文化的好去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