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滑稽的大喊“嗨!”声音通过手机传到了成千上万年轻人的耳朵里,短视频手机应用的用户数量也随着歌词中的“生活达到了顶峰”达到了顶峰。
经过2016年之前的发展布局,2017年短视频app的用户和流量快速增长,2018年迎来全面爆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市场上有100多个短视频应用可供下载。如今的互联网巨头,如头套、腾讯、百度、新浪,往往是这些“网红app”的幕后投资者。有了强大的资本投入和流量推动,很多年轻人都成了“刷人”。
问题接踵而至——每天,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都沉浸在短视频界面中,这正导致许多年轻人滑入沉迷的泥潭。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生活和学习中受到影响,而另一些人甚至难以自拔。
大三的梓潼每天最关心的就是手机的电量是否充足。从他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他的手机和他的身体就好像融为一体了,缺电的情况应该永远不会发生在他身上。
2018年3月开学后,梓潼开始喜欢刷(频繁浏览)“Tik Tok”的短视频,并且越来越迷恋。下半年升大三,课程少,不能离校。每天,她都花很多时间在卧室里“刷”。
梓潼喜欢看搞笑和美食博主的内容,这让他很放松。他还可以了解城市街头巷尾的美食,有时还可以看“吃鸡”游戏的短视频,为自己增添“实战经验”。
“只要不出什么事,就会被刷。”梓潼说,如果一天没课,可以从早上刷到中午,午饭后再继续刷。她觉得一天不上课看手机没什么,但是“很爽”。“每次刷到不想再刷的时候,内心总是很开心,但是脑子空空的,什么都记不住。”
梓潼形容自己现在的大学生活“清清爽爽,虚度光阴”。在梓潼这边,分享她刷短视频爱好的同学不在少数。很多学生在消磨业余时间的过程中接触到短视频,逐渐变得依赖,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不都是这样吗?”梓潼问。
夏天喜欢刷短视频,因为她觉得“孤独”。她有一个在家乡县城工作的异地恋男友,两人很少见面。她经常希望男朋友能在她所在的省会工作,但是男朋友已经很久没有演戏了,他们经常为此争吵。
刷短视频是缓解夏夜心情的一种方式。有时候刷一整天,经常是对着同一个短视频平台“刷到想吐”。第二天,我还是忍不住打开继续刷。“第一,看搞笑视频会慢下来生气,第二,打发没人陪我的无聊时光。”男朋友没有好办法安慰她,经常对她说:“无聊的时候刷短视频,没有流量我就收你。
从刚开始的新奇有趣,到现在感觉更孤独,甚至对每10秒钟的视频内容都很反感,感觉夏夜的自己并不快乐,但只能找到这种无聊的方式来缓解自己更无聊的生活。
萨沙曾经卸载了她所有常用的短视频应用。去年年初,她迷上了刷短视频,逐渐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太多时间沉迷其中。
当时酷炫的剪辑、奇特的特效、高价值的弟弟妹妹都是吸引莎莎的重要因素。“几乎每天都要刷四五个小时。”
莎莎说时间不多了,但笑着炫耀之后,没有什么收获,却“拔不出来”。
然而,在一次聚会上,朋友的姐姐在短视频App上唱了一首非常流行的歌,这是莎莎从未听过的,但她身边的很多朋友都会唱。莎莎有点心慌。她觉得自己和玩短视频的朋友之间有“代沟”,很难追上朋友。
为了“紧跟潮流”,莎莎又下载了几个短视频app。“短视频是趋势指标,我的朋友说短视频术语。如果我不知道,我会觉得很土。”
为了防止莎莎再次沉迷其中,男友趁最近准备资格考试的机会,在学习时没收了她的手机。现在莎莎刷短视频的时间减少了很多。一方面,有人说了算。此外,她也意识到时尚不是不可触摸的,它需要有序有序。毕竟未来最重要。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教师王橙成分析,手机上的短视频突出细节、放大特征、互动性强,能给人带来密集的短暂快乐,非常适合移动传播。受欢迎是必然趋势,不可能视而不见。
她认为短视频App不能视为洪水猛兽,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对于年轻人来说,足够的使用是一个很好的工具,需要解决的是上瘾的问题。
“刷视频的时候谁来看书?”莎莎回忆说,一年多前她看了两本书,《中国青年报》和《活着》,直到最近准备考试才回到办公桌前。
即将大学毕业的陈欣曾尝试使用短视频App帮助她参加计算机二级考试。她发现有些博主会制作视频讲解Word或Excel的技巧,但看到考题后,她还是觉得按照教材讲解学习更有效,看了短视频也无法专心学习。
曾经喜欢读书的陈欣,也发现自己最近捡了几本书,中途就不看了。“因为我无法静下心来读书。”陈欣说,总想摸摸手机,完全看书很难。
王成认为,陈欣的问题在于长期以来习惯了碎片化、快速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很难进行更深入、更有逻辑的思考,也很难在深度阅读中沉入内心,获得持久的快乐。
刷15秒左右的短视频很容易,但看书往往坚持不了,这是目前很多年轻人的普遍感受。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黄丽娜提醒,一个群体缺乏或不认真阅读,会直接导致群体认知停留在表层。
黄丽娜一直关注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影响。她发现,一旦某个事件发生,许多青少年会依赖碎片化的信息和他人的信息。
一些评价,就得出自己的结论,感觉自己对这些事情都很了解了,但实际上缺乏建立在严肃阅读、学习之上的知识体系,自然难以构成对社会的系统认识。
黄丽娜打了个比喻,知识体系的构成就像一个金字塔,最底层的知识体系,是依靠一些道听途说、民间传闻得来的;向上一层是依赖一些媒体,包括现在的社交媒体、短视频等等;媒体之上一层应该是严肃化的阅读和学习;再向上是进行一些系统化的研究,通过所学知识对事物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如果大量的时间都在刷视频上,肯定对你构建知识体系有巨大的影响。”黄丽娜说。
现实中的情况是,许多人知道沉迷其中的危害,但拿起手机刷短视频成了每天的习惯,刹不住车,几个小时转眼就过去。
一种研究认为,用手机上瘾,问题并不出在人缺乏意志力上,而是因为在类似短视频App等应用的背后,有很多人在努力工作,目的就是“破坏你的自律”。
黄丽娜用抖音App举了个例子,她分析抖音采用的是沉浸式信息流呈现形式,使大家深度地沉浸在里面,“人们拿着它怎么刷也不可能刷完,使用的时候一直就沉溺在里面,永远没有一个尽头。”
与之相比较,微信朋友圈就是一种有尽头的呈现样态,“看到那条朋友圈日期是昨天的,可能我就不会再看了。”
“传统的电视媒体作为中介把新闻呈现出来,手机短视频中多是和我们生活很接近的人传播自己的事。”黄丽娜说,
这会让屏幕前的年轻人和屏幕中的博主建立一种“准社会关系”,虽然两者没有直接进行沟通,“但很多时候你认可她,你觉得她就像女朋友一样,一旦建立这种关系的话,其实就形成了一种很稳定的用户黏性。”
黄丽娜同时认为,做互联网产品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增加黏性无可厚非,能够让用户沉迷是产品设计者的成功,对于用户来说需要正确认识这是一个什么工具,作为新媒体背后的互联网企业来说,需要在获得商业利益的同时思考必要的社会责任。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包括抖音在内的一些短视频App已经上线了防沉迷系统。有的短视频App会记录用户的使用时长,到达特定的时间后自动弹出提醒窗口,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则必须再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有的按照用户的年龄划分可以使用的时长和范围,未成年人需要在监护人的监督下使用;也有许多并没有考虑防用户沉迷的措施。
为什么有了措施,依然难以防沉迷?黄丽娜分析,一方面是防沉迷的措施还需要优化,另一方面是青少年用户需要丰富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减少“无聊”的时间。
“比如请一个青少年喜欢的明星作为防沉迷的代言人,弹窗的时候以明星提醒的口吻告诫是否效果好一点?”黄丽娜说,青少年也可以结成小组,互相监督设定严肃阅读的目标,沉下心来共同进步。(除两位老师外,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