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什么意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含义)

01 出处及原意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到,君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千古名句,意思是说,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这句话最开始的出处其实并不是诸葛亮,而是西汉的刘安,他在《淮南子·主术训》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

后来人们把其凝练为两个成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广为流传。

现代,很多人把这两句话当成座右铭,写成牌匾挂在客厅或者书房,用以激励自己,提醒自己静心养性。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什么意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含义)

02 疑惑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觉有如大道之音直入灵魂,又如一股清泉直注心田,让人豁然开朗和明悟,从而充满了力量和方向。

但同时也有一种疑惑。我从小坚持无欲则刚的处事原则,原本就有点清心寡欲,加之生活的圈子都是小地方,接触到的人们都是心思简单、生活质朴、为人单纯、知足常乐的老百姓。对这些人来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似乎不用努力就能达到,但他们大都非常平凡甚至平庸。

因此,诸葛亮提倡的这种人生境界,到底是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不是适合于所有人?内心多少有点不明白。

但是,对自己来说,这句话的确有力量,因此经常拿来激励自己,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的情况。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什么意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含义)

03 要么痛苦、要么无聊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提出人生幸福的三个终极选项,即个人自身、个人拥有物和别人对你的看法,其中自身是最关键最本质的决定因素。

叔本华认为,人生幸福的两大宿敌是痛苦和无聊,而且当你幸运逃离了其中一端时,你就接近了另外一端。

他说,“生活就像钟摆一般,在这两端之间激烈或者温和地来回摇摆——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

究其根源,痛苦和无聊是一种双重对立的存在,一种是外部的或客观的,一种是内在的或主观的。比如贫穷饥饿会导致痛苦,但衣食无忧却会导致无聊。

每个人都有烦恼,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痛苦与个人的社会角色没有关系。

人总是在苦难的两端来回摇摆,越是接近某一端,就距离另一端越远,而人的天性又会引导他,采取措施来对抗他可能遭受的不幸,也即远离无限接近的一端。

我的理解就是,痛苦的人竭力远离痛苦,无聊的人竭力远离无聊。

空虚无聊只能靠精神财富来抵抗,而精神越富裕,则意味着感受力越高,也就越容易加大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体验,所以越不空虚,则意味着越容易痛苦。

由此,叔本华写道:“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因为一个人自身拥有越多,想从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他人对其而言几乎没有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具有高度智力的人通常是孤僻的”。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什么意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含义)

04 新的理解

用叔本华的理论来看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理想。

首先,诸葛亮属于精神富裕的睿智之人,其次他在物质和地位方面应有尽有,所以他应该是远离了空虚无聊的一端,而接近痛苦的另一端。

至于他为什么而痛苦,可能是事业,可能是更高的追求,但是他提倡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正好符合叔本华所说的“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

也就是说,这样的人生理想,适合于诸葛亮这样卓绝伟大的人物,他们一方面拥有地位、钱财和权力,另一方面又想摆脱这些俗物,去追寻内心的宁静和清雅,从而获得自在的幸福。

但是,对于那些一事无成,或者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本身就已经被生活逼迫,学会了清心寡欲和知足常乐,就不能再强调淡泊和宁静,而是要反向而行,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和幸福。

至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肯定不是“淡泊”和“宁静”。就好比,一个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农夫,如果再淡泊和宁静,那就只能出家当和尚了。农夫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必须要给自己“打鸡血”,要么用欲望刺激自己,要么用痛苦折磨自己,使自己奋发图强。

草根,不能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来激励自己,那样就用错了方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什么意思(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含义)

言者无罪,认识可能有所偏颇,大家是怎么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9月11日 14:55
下一篇 2022年9月11日 14: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