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百度百科(郑人逃暑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生活里,大多数人最容易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其本质被不过就是想通过体力上“勤”来弥补智力上的“拙”,这种“补拙”的方式,正如《太平御览》里“郑人逃暑”的故事。

郑人用避暑的办法去对待夜间的露水,世间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一味用狭隘的经验来应对变化的事物,必然会承受客观事实的沉痛锁骨般的惩罚。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百度百科(郑人逃暑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拙”可分为两种:分别为身体和智力上的“笨拙”

我们一路走来,对于应试教育上的智力考试可谓都是身经百战,每个人对于它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心得体会。各式各样的同学,他们的经历和努力我们都已经司空见惯。

他们总是一味的埋头苦读,一天十几个小时的读书做题,白天老师讲课时那个笔记最仔细的还是他们,但是就是在考试的时候总是会中场掉链子。“勤奋”的努力带来的却是愈加的“笨拙”,“一万个小时”在他们的演绎下成为了十足十的方谬笑话而已。

—1—

为何愈加智力上愈加“勤奋”最后却是愈加的“笨拙”?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有过这样的解释:“我们的大脑其实是非常偏爱惰性思考的,它更喜欢快觉察,不假思索做出决定,因为这对大脑来说是能耗最低的,而真正深入的慢思考则会消耗大量能耗,这对大脑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就像“郑人逃暑”这个故事一样,简单的来说就是我们都是有着这样一种经验沿用惯性思维。害怕动脑伤神,本能的就会去逃避这样的行为。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百度百科(郑人逃暑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遇到新问题,总能在这个新问题上找到旧问题的一些影子的蛛丝马迹。因为害怕思考就像我们小的时候考试见到的问题一般,大脑兴奋过头,还以为都是自己见过的,于是老眼光,老方法的经验,殊不知问题已经不是之间的那个问题,最后还不是碰壁,而且还是一碰再碰。

“越勤愈拙”的现象在我们学生生涯里已经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常态了。

好比过去抄书和著书,前者用了两天,一直埋头奋笔疾书,而后者则只是冥思苦想半天憋出一两句话,而他只是工作六个小时。但是他们的最后的效果都是可想而知。

本身问题就是“笨拙”之人,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就要更加充沛才能习的一项新技能,学会一个新的知识。

而且他的勤奋努力都用到了无用之处,其效果更是毫无意义可言。所以现在却将本就宝贵的时间、精力浪费在了无用的内容之上,结果就是该学的没学会,瞎学的也同样理解不深。

最后只能在“越勤奋愈加努力却越是在笨拙的路上越走越远”一头走到黑。

—2—

“滴水石穿,勤能补拙”的附属条件,并驾齐驱才能事倍功半,收到应有的效果功效。

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不能墨守成规,要懂得融会贯通。

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遇见什么不同的新问题,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本能反应掌控去一味的用我们的老眼光、老方法的固定不变的经验来解决这些新问题。

当年国共两党的领袖,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对曾国藩推崇备至。

毛主席说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当年经常和周围的人说,你们去看看曾氏家训,学学曾国藩是怎么修身处世的。

蒋介石更是对曾国藩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有两本书是常年不离手的,一本是他与宋美龄结婚成为基督徒之后肯定手边要有的圣经,另外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蒋介石每天写日记,每天都要自省,会有这样的行为习惯也是受到了曾国藩的影响。

对于曾国藩的“拙”有过这样的高度概括“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一生哲学的一幅对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从他的曾氏家书里看出,他的“勤能补拙”主要建立在这三大基础之上。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百度百科(郑人逃暑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一、立志走圣人之道,行天下之大义。

曾国藩在而立之年立下终身之志,以儒学为宗,要做一个圣人,从此之后就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磨砺心志,终其一生都严行恪守,展现出来的勤勉与坚毅,令人叹服。

但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在曾国藩身上存在巨大鸿沟,让曾国藩拥有一个宏图之志却拥有先天“笨拙”的智力和不完美的条件。

在曾国藩立下终身之志,行圣人之道,并且还能一声以此作为个人方向,终其一生毫不动摇,为自己的人生轨迹定下一个远大的目标。

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笨拙的人来说。因为我们本就不是什么天资聪颖之人,这就像探路一般,面对一个十字路口时,走得快的人可以将三条路都试探一遍,还有时间坐下来歇一会儿。但走得慢的人就不行了,他只能选准一条路往下走,否则时间上就赶不上了。

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就是我们未来的一切,一步错则步步错,步步慢最后只能难成一事。

所以对于能否选对方向,对我们“拙”的人而言比聪明人更为重要。

曾国藩的成功,其和他的立志选定方向起到尤为重要的一环,正是因为立志才有他之后的一系列丰功伟绩。

二、断一切而取大义,奉行圣人之道!

曾国藩身为农民地主家庭之后,其年轻之时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样拥有着诸多毛病以及性格上的“弊端”。

身为农民地主家庭,其所读之书皆为“八股文”应试教育的教材而已,对于文学素养以及个人精神品质的培养可想而知。

在他刚当上翰林进士之后,他有一个喜好,那就是隔三差五的都会去刑场观看斩首,加上翰林书院时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自由就是最好的代名词,走进翰林院的曾国藩,感觉就连呼吸都是自由的。

在其家书日记里有这样的笔记,曾国藩北京头几天经常与人发生冲突。有一次和自己的一个同乡官员,一言不合大吵了起来,指着对方鼻子破口大骂,甚至还问候了对方的家人。

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对于曾国藩也同样适用,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起来的伟人。

这里曾国藩的好色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男女之爱,整日沉迷眠花宿柳,而只是爱看美女。

话说曾国藩在北京时,一个同僚刚刚纳了一房小妾,传闻美艳绝伦,于是想要一睹芳容。所以想尽办法,到朋友家拜访,千方百计的叫朋友把他的小妾叫出来,还在那调戏人家几句。

这些对于我们一般人都是再正常不过了,那一个是十全十美的,谁还能没有点儿黑历史。但是对于曾国藩这个一生笨拙,立志做圣人来说,这些就是绝对的弊端。

所以在他的笔记里面记得清清楚楚,一日三省吾身,再小的毛病,都将是不能容忍的。

对于我们普通人不用想他这样严以律己,但是也必须要学会取舍,这个前提就是要充分的认识自己,建设自己的个人知识,学会分辨主次。看看哪些地方是空白要补充的,哪些地方虽有内容但还需要学习强化的,根据工作需要的优先程度有步骤地主动学习。

郑人逃暑文言文翻译百度百科(郑人逃暑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三、高效累积,厚积薄发。

四君子之一的“竹”,三年五载精坐于地下,一朝破土而出,却能三个月长出十米开外。

曾国藩考秀才考了7次,接连十余年,连年落榜,但是之后考举人和进士都很顺利,完全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功底。进入官场之后,就10年7迁,连跳10级,最后官居一品位极人臣,“悬牌批责”让曾国藩开了窍之后,就一顺百顺。

因为有了方向,学会了取舍,你的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收获,从此和那行“虚假的努力”永远的说拜拜,这样的勤奋,每一步都是精准无误的过程。

论天资,论资源和家族曾国藩永远不可能和其他人比,出生农民世家,出生就不用说了。在天资头脑上更是更别人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比如说左宗棠,14岁一考即中,而且是第一名。胡林翼也是一考即中。李鸿章也是17岁就考中秀才。后来的梁启超更是天资超群,11岁就中秀才,16岁考取举人。

但是学会了以上三点,曾国藩却能以一笨拙先天不足之人,超过99%的人。左宗棠为其写下一对著名的对联“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成为清代第一能臣。

所以以身立责奉行这三大原则的话,那么不管你曾经多“拙”,你都可以超越绝大多数聪明人。

勤能补拙,聚沙成山“一万个小时”并不是百用百灵。只有内外兼修,以三大要点并驾齐用。

才能立身于世,勤方能补拙,拥有一番事业事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2年9月25日 09:03
下一篇 2022年9月25日 09: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