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几个国民美食,那沙县小吃一定位列榜首。经典红绿灯配色的门头,十几元以内吃到撑。不是连锁店却又有连锁店的纪律作风。早在十年前这个神秘小店,就被人写进文章里,并广为流传。在文章中沙县小吃被虚构成中国布局全球的情报组织,本拉登的位置信息,就是由他们提供的。虽是虚构,但也足以看出十年前沙县小吃的国民地位有多高。
就在近日,沙县小吃也内卷了这一话题,突然登上了热搜榜。让不少网友发出感叹,现在沙县小吃都这么高级了吗?的确,这个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沙县小吃店,不知从何时起,已经从当代人的生活中失去了存在感,而同为国民小吃的兰州拉面和螺蛳粉已经摇身一变成为资本的新宠儿。
曾经开遍全球的沙县小吃为啥越来越没落了?沙县小吃的诞生充满了戏剧化的色彩。事情要追溯到1992年,那一年沙县一种名为标会的民间信贷融资机构资金链断裂,许多参与其中的沙县人被迫离开家乡到外地躲债。原本在本地经营小吃店的邓世奇夫妻也欠下了十多万的巨款,从而逃到了厦门重操旧业。他们支起了路边摊,卖起了沙县小吃,一开始只卖扁肉、拌面、茶叶蛋。扁肉一块、一碗拌面五毛一份。当时,沿海地区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节点,大量农民涌入厦门打工,邓世奇的沙县小吃,以亲民的价格吸引了那时的打工人。据传开业第一个月收入就有上千元,而当时工人的月薪只有几百块钱。做小吃赚钱的消息很快传开,越来越多的沙县人开始模仿开店。
靠加盟方式火速扩张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除了店名一样,沙县小吃在门店装修、菜单设计等方面都缺乏统一标准,给顾客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特色小吃的集合点,而不是一个品牌。当然,沙县也不是没有为了大一统做过努力。
2011年,沙县县长袁洪超提出沙县小吃发展目标是保牌、提质、连锁、上市。为了上市这个终极目标,沙县成立了一个小吃集团。2016年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还以战略融资的方式入股1.35亿,开启沙县小吃升级计划,号称要在三年内打造3万家小吃终端店,实现年营业收入300亿元。2017年,全面升级的沙县小吃旗舰店落户北京,仅试营业阶段每日订单就超过1000单。转型升级之路似乎有一个漂亮的开端。然而五年之间,餐饮市场风云变幻。2019年,雏鹰农牧因盲目扩张导致巨额亏损,被迫退市,唯一的金主爸爸倒下。疫情期间,餐饮市场又经历了大洗牌,当初定位接近的兰州牛肉面成了风投市场的新宠。
沙县像是没落了一样,那些曾经的豪言壮志一头闷死在了浪潮之中。住在一线城市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沙县小吃如今几乎没啥存在感。大众点评的搜索结果显示,北京近2000家沙县小吃中,评分超过四分的门店几乎找不着,单家门店点评数量最多的也不过100来条。由此可见,一线城市里的沙县小吃并不受当代年轻消费者喜欢。
究其被抛弃的原因,我觉得有三点:分别是口味、规模和feel。沙县小吃本身口味是清淡的,而现在的年轻人普遍口味偏重。近年来走红的大部分小吃快餐,大都是以重口味打开群众市场,比如冒菜、麻辣烫、黄焖鸡。有饮食学者研究显示,一线城市35岁以下的移民群体是最爱吃辣的一群人,而这一群体恰好与沙县小吃的食客群体大致重叠。同时,难以规模化则是无法获得资本青睐的原因。有数据显示,如今全国沙县小吃门店超过8万家,是麦当劳门店数量的25倍。虽然门头都印着吃豆人logo,但几乎每家都是单打独斗。
最后一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缺乏新鲜感。当餐饮接入互联网后,商家开始信奉起爆品法则,恨不得用每周出新,来拉住选择困难症的年轻人。而沙县小吃依旧是熟悉的老四样,馄饨、拌面、蒸饺、瓦罐。餐品种类十年如一日,对于喜欢尝鲜的年轻人来说,这些东西没啥吸引力。
在如今的互联网语境中,沙县已经变成了一个形容词,言外之意就是廉价和草根。XX届的沙县和XX界的爱马仕成了一对反义词,大家懂得都懂。而网络上那些关于沙县小吃出圈的讨论,更是有一种调侃的腔调,仿佛在说低端的沙县小吃竟然也有今天。在沙县当地,一切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靠开沙县小吃店发家致富不再被视为神话。甚至有父母这样教育小孩子,如果不好好读书,长大了就去开沙县小吃。
沙县未来的路在何方,该如何改变,是否能再次重现当初的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