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60年代,在河南林县发生了一件在人类史上的奇迹。在那个闹饥荒的年代,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资源,靠全县近50万人愚公移山般的精神,用了近10年的时间,削平了近1300座山头,凿通了50里的隧道,建了100多座渡桥。修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侧,由于地貌复杂,导致水很容易散失。所以林县基是靠天吃饭,雨下多少,就用多少,每当没雨下的时候,旱灾的时候,林县人民的生活都非常惨,饿死的,出逃的年年皆有。根据县志记载,从明朝至今,五百多年发生旱灾100多次,出现人食人十多次。全县近50万人,近30万人用水要走十几公里的路才能取到水。
到了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使本来困难的林县几乎是走上了绝路,渴死饿死了不少人。
关于林县缺水的问题,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村民陈飞早早起来拿着水桶,到十多公里外的黄崖泉挑水,因为当年雨水少,黄崖泉就出来的水很少,附近村子的人都只能到这里取水,而且泉水不多,只能把水桶放在泉水口慢慢接,半个多小时才能接满一桶,所以就算陈飞早早启程,也要排长长的队伍。陈飞接完两大桶水之后就马上赶路回家,因为这两桶水是家里两天的用水了。在途中,因陈飞在路上走太快了,不小心被路上的石头绊倒,结果水全部翻到了,陈飞当然就非常伤心,然后他就赶忙趴在地上把还没流到远处的水全部喝了,因为是山里的泥路地上非常脏,路过的村民看到陈飞这个举动后,跟陈飞说:“这么脏你怎么下得去嘴啊?”陈飞回答道:“在这里,水比黄金还珍贵,你说我能浪费吗?”
从上面一则小故事可以看出,林县的水资源十分匮乏,生活在附近的村民就算是在平时没有旱灾的时候,也是十分缺水,常常要走十几里路才能接到水,在家里用水也是十分节约,同一碗水,至少要用来做饭洗菜等多次重复利用才舍得倒掉。这水在林县确实比黄金还珍贵。如果遇到旱灾的时候,就更加惨烈了。
1949年全县解放后,政府很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林县政府知道,如果解决不了林县的用水问题,不要说发展经济,就算是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障不了,这样下去可不是长久之计。林县的政府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要发展林县,首先要解决的是林县的用水问题,集中精力先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林县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根本性解决群众用水问题。
这个时候,一位年轻人提出一个大胆的意见,就是进行“引漳入林”工程,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这位年轻人就是时任林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当时提出后,领导班子觉得这个提议很大胆,但是觉得这个项目难度太大了,当时中国解放不久,正是一穷二白的时候,要资金没有资金,要技术没有技术,到时候整个县关于水利的技术人才只有十几个,而且学历都只有初中。还有浊漳河是邻省的,能不能顺利协调呢?建议一提出,就有很多非常现实的问题难住了政府。
年轻的杨贵顶住压力,不搞好林县的水利,我们也没有出路了,不如背水一战,勇敢一试!杨贵拍板后,经过林县领导班子多次讨论,决定开始推进“引漳入林”工程。有了这个决定之后,县政府征求林县老百姓的意见,林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个决定之后,都表示十分支持这个项目,有的村民说:“几十年来我们这里用水问题都非常大,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这个工程做好!”也有的村民说:“好样的,县政府这个决定有魄力,记得开工的时候叫上我,我别得不行,就有蛮力”。听到消息后的老百姓都非常认同这个项目,众志成城都说要出自己的一分力,把这个项目做好。
“有困难,就想办法,办法总比问题多”这是杨贵常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因为工程开始后,一个又一个难题接踵而来,杨贵没有放弃和妥协,而且想出一个个办法去解决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杨贵经过和省里协调,省里只能帮助协调和邻省的关系,邻省都十分支持这个工程,但是省里拿不出资金,资金只能靠林县自己筹集。于是杨贵苦思冥想,想办法筹集资金,他在调研的时候注意到,林县的工匠在附近十分有名气,于是在1961年,他就组织全县近五万人有手艺的工匠出外打工。由于林县的百姓工作认真刻苦,一年就帮助林县筹集近2000万资金。
接下来,杨贵就着手物资问题,因为在林县当地没有水泥厂,靠运输的话成本太高,于是杨贵决定在林县建一家水泥厂,由于没有经验,工作人员要步行80多公里,请邻省的水泥厂负责人帮忙指导。没有石灰,就请当地有经验的村民帮忙研制,因为林县的百姓对红旗渠这个项目很积极,很多村民都根据自己的经验研制石灰,有的公社还研制出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使石灰的产量提高了很多倍。没有工具,就利用家里有的锄头锅铲等进行加工,最后派上用场。为了修建红旗渠,林县的百姓们连一张纸都不舍得丢,都要卖了来补贴工程款,全个林县的百姓汇聚一心,不计自己付出了多少,一心为工程出力。
在工程的修建过程中,涌现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和英雄人物。在对浊漳河截流的时候,工程队就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当坝体还有十多米快要合拢的时候,工程队使了很多方法都失败了,把石头投进去,把木桩填上去等等的方法全部都用尽了,全部都不行,最后不得已决定采用人墙去截流,五十多位青年自愿请缨,排起两排人墙,他们嘴里喊出一个“冲”字之后,就一起走到河水中去了,经过两天艰辛的奋斗,最后终于可以合拢成功。
你走在林县,你会发现,有一座桥叫改云桥,改云正是这位女英雄的名字。李改云是第一营妇女营营长,她领导着一支女子修渠队,每天都带领着队员尽心尽力地挖渠,有一次她在施工的时候,她看到前面队员头上有一块松动的石头,当时她想喊女队员要小心,但是时间已经不够了,她二话不说,马上上前把女队员推开,自己却不幸被石头砸中,后来她的腿受伤严重,落下了终身残疾,她说:“我这腿算是为红旗渠牺牲的,我不后悔,因为我的努力,整个林县的人过得更幸福,我的牺牲是值得的”。在红旗渠的建造过程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英雄儿女,他们共同形成了“红旗渠”精神。值得让人民学习。
经过10年的努力,林县全县有大概五十万人,几乎每个人都有参与红旗渠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总共牺牲了81位战士,他们削平了近1300座山头,凿通了50里的隧道,建了100多座渡桥。传递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国家的人民,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